《大学物理B》(1)2022年春季
"大学物理”作为高等学校理工科专业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其基本理论渗透于自然科学的一切领域,应用于生产技术的各个部门,是自然科学的众多领域及工程技术的基础。其教学目的是为了培训学生的科学精神、物理素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以此促进专业学习。
通过大学物理课程学习,学生应具有定性分析、借助数学工具定量半定量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具有从工程实例中抽象、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初步树立工程意识,能将物理原理和方法运用于工程技术实际问题,能在相关领域担任技术骨干、创新创业者等角色,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应用型人才。
《大学物理B》(1)主要包含了质点运动学、质点动力学、刚体力学、热力学基础、气体动理论、振动、波动、光的干涉、衍射、偏振等内容。
《大学物理A》(1)2022年春季
“大学物理”作为高等学校理工科专业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工程技术的基础,其基本理论渗透于自然科学的一切领域,应用于生产技术的各个部门。其教学目的是为了培训学生的科学精神、物理素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以此促进专业学习。
通过大学物理课程学习,学生应具有定性分析、借助数学工具定量半定量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具有从工程实例中抽象、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初步树立工程意识,能将物理原理和方法运用于工程技术实际问题,能在相关领域担任技术骨干、创新创业者等角色,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应用型人才。
《大学物理》1主要包含了质点运动学、质点动力学、刚体力学、热力学基础、气体动理论、振动、波动、光的干涉、衍射、偏振等内容。
大学物理1
“大学物理”作为高等学校理工科专业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其基本理论渗透于自然科学的一切领域,应用于生产技术的各个部门,是自然科学的众多领域及工程技术的基础。其教学目的是为了培训学生的科学精神、物理素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以此促进专业学习。
通过大学物理课程学习,学生应具有定性分析、借助数学工具定量半定量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具有从工程实例中抽象、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初步树立工程意识,能将物理原理和方法运用于工程技术实际问题,能在相关领域担任技术骨干、创新创业者等角色,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应用型人才。
《大学物理》1主要包含了质点运动学、质点动力学、刚体力学、热力学基础、气体动理论、振动、波动、光的干涉、衍射、偏振等内容。服装材料学
服装材料学课程是一门系统研究服装材料从基础到应用的综合性课程。该课程深入探索纤维、纱线、织物等服装材料的基本构成与分类,同时紧跟时代步伐,着重介绍新型服装材料和新技术,如可持续服装材料、功能与智能服装材料以及智能可穿戴技术等。
在纤维部分,课程详细讲解纺织纤维的基本概念、分类、性能指标以及纤维形态对纺织品性能的影响,使学生全面了解天然纤维与化学纤维的特性及其应用领域。纱线章节则重点介绍纱线的基本概念、分类、结构及其性能指标,同时深入探讨复杂纱线的种类及其在服装设计与制作中的应用。
织物章节是课程的又一核心部分,它涵盖了机织物与针织物的基本概念、分类、组织结构特点及应用领域。学生将通过学习,掌握织物的主要规格参数及其对织物性能的影响,为后续纺织服装领域的学习与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新材料与新技术是课程的亮点之一。课程详细介绍可持续服装材料,如生物质服装材料和可回收服装材料的分类、特点及应用,旨在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时尚认知。同时,功能与智能服装材料章节深入探讨各类功能与智能材料的制备技术、性能特点及其在服装产业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智能可穿戴技术章节则关注智能可穿戴服装技术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及重要性,让学生掌握功能服装材料与智能服装材料的制备技术、性能特点及应用案例。
此外,课程还重视服装的风格评价与性能分析。风格章节深入讲解织物风格与服装风格的评价方法与设计原理,提升学生的服装设计审美体验和情感实现能力。性能章节则详细介绍织物的服用性能,包括外观性能、舒适性能、耐用性能和保养性能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特点,使学生掌握各类织物性能的评价方法、影响因素及改善措施。
最后,服装材料的选择章节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理解不同种类服装材料的选择方法及其在服装产业中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材料选择与应用能力。
综上所述,服装材料学课程是一门集理论性、实践性和前瞻性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旨在培养既懂实践技能又具设计思维的复合型人才。
ARVR交互设计工作坊(2024秋季)
AR/VR交互设计及应用是一门结合设计教育与计算机教育的延申课程。此工作坊让学员深入探索个性化主题与最热门AR/VR技术的融合。工作坊将以创新、互动和实践为核心,以小组形式进行,通过深入探讨和创造性思考引导学员探索交互技术的未来。
工作坊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注重学员的个性化主题选择,并将其与AR/VR技术相结合。学员将有机会将个人兴趣与创意融入到AR/VR交互设计中,探索教育、娱乐、社交互动和企业应用等领域的挑战与机遇。
我们将关注当前最热门的AR/VR技术,包括头戴式显示器、手势识别和空间定位等。学员将学习这些技术的原理、应用场景以及最佳实践,为他们的项目提供技术支持和创新灵感。
工作坊以创造性思考为核心,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学员将与其他同学合作,共同探索有趣的议题并进行创造性思考。我们鼓励开放性的讨论和多样化的观点,以激发学员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除了理论学习,工作坊还提供实践机会,让学员亲手实现他们的AR/VR交互设计项目。他们将应用所学的知识和工具,进行原型设计、用户测试和优化。最后,学员将在工作坊展示中展示他们的成果,并与其他同学分享他们的经验和教训。
延伸未来的新媒体:新媒体设计概论
《延伸未来的新媒体:新媒体设计概论》课程适用于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媒体技术、动画等专业入门的专业基础课,属于《国标》必修的基础与概论模块。它从科学和艺术融合的角度,全面讲述了新媒体设计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学科知识体系、学科范畴、学科的方法论等,使学生对专业形成系统化的认知,为后续课程打下重要基础。同时《延伸未来的新媒体-新媒体设计概论》课程也适用于通识类的课程使用,供其他专业或爱好者作为知识拓展使用。学时建议32-48学时,除理论讲授之外,可配合一定的主题讨论与实践练习。
《延伸未来的新媒体-新媒体设计概论》课程是在艺术设计表现形式的基础上,从学科的角度重新梳理了新媒体设计的内涵和范畴,将数字化传播、体验心理学、智能服务设计、叙事设计等多个学科领域进行整合,充分的展现了新媒体设计的交叉学科特点。“新媒体设计”主要涉及到视觉艺术、人机界面、信息传播、多媒体、数字网络、动画、广告、游戏、虚拟环境,虚拟产品设计等,其主要范畴都在数字化“设计”的“数字媒介”囊括之中。作为一门概论类课程,能够更好的给予学生对“新媒体设计”有一个清晰的框架认知,以便更好地开展后期的学习与工作。
三维模型设计 (25年春)
三维模型设计课程是一门专注于培养学生掌握三维模型制作技能与理论知识的课程。本课程打破传统软件课程低基础教学模式,把课程的重心放在艺术上的提升和设计上的重构上。传统民族元素在作品中的体现,文化自信的提升。 通过多个案例全面介绍数字雕塑的工作流程。
ARVR交互设计工作坊(2024春季)
AR/VR交互设计及应用是一门结合设计教育与计算机教育的延申课程。此工作坊让学员深入探索个性化主题与最热门AR/VR技术的融合。工作坊将以创新、互动和实践为核心,以小组形式进行,通过深入探讨和创造性思考引导学员探索交互技术的未来。
工作坊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注重学员的个性化主题选择,并将其与AR/VR技术相结合。学员将有机会将个人兴趣与创意融入到AR/VR交互设计中,探索教育、娱乐、社交互动和企业应用等领域的挑战与机遇。
我们将关注当前最热门的AR/VR技术,包括头戴式显示器、手势识别和空间定位等。学员将学习这些技术的原理、应用场景以及最佳实践,为他们的项目提供技术支持和创新灵感。
工作坊以创造性思考为核心,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学员将与其他同学合作,共同探索有趣的议题并进行创造性思考。我们鼓励开放性的讨论和多样化的观点,以激发学员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除了理论学习,工作坊还提供实践机会,让学员亲手实现他们的AR/VR交互设计项目。他们将应用所学的知识和工具,进行原型设计、用户测试和优化。最后,学员将在工作坊展示中展示他们的成果,并与其他同学分享他们的经验和教训。
用镜头讲故事:视听语言
《视听语言》是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是利用视听元素的合理编排向受众传播信息的一种感性语言。本课程通过系统阐述视听语言的各构成要素,从镜头、构图、景别、角度、运动、轴线、剪辑、声音等不同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掌握和运用各构成要素在影像创作中的创意表达和表现手法。视听语言的学习将为学生在影视、动画、游戏等各种影像创作提供坚实基础。
国际教师联合工作坊(智能手工艺创新工作坊)
课程针对当下传统手工艺教学内容的同质化、教学形式的单一、人才培养的片面化等问题,我们基于STEAM教育框架,融合了跨学科的综合型教学内容、将传统手工艺与不同学科之间融合,学生能够通过不同角度对传统手工艺进行理解与反思,并实现对其的个性理解。面向新工科培养目标提升学生的跨学科能力,课程引入了前沿的教学内容、工具和教学手段。如可视化编程Scratch软件教学、交互设计软件Micro bit、3D打印技术等如何与多学科内容结合,并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现。
新媒体传播与设计(New Media Communication and Design)
我校艺术硕士设置了三大研究方向:时尚与生活设计艺术,媒体与视觉设计艺术,环境设计与装饰艺术。《新媒体传播与设计》课程是“媒体与视觉设计艺术”方向的专业方向选修课。学生在《艺术原理》《艺术设计方法研究》等理论课学习之后选修该门课程。
《新媒体传播与设计》课程是连接理论学习与实践的重要桥梁。一是,衔接前期的理论课程,深化学生对设计理论的理解,将设计原理类课程学习的理论,在新媒体设计领域进行应用和实践。二是,强化艺术设计能力和高水平的艺术创作能力,培养独立的设计能力与创新思想的高层次、复合型艺术创作能力,对接后期的艺术硕士实践环节与毕业设计环节。三是,强化学生对新媒体载体的全面认知和新媒体设计的综合应用能力,本课程中关于传播理论、心理学理论框架、交互叙事设计方法等内容也为其他的专业方向选修课,如《动漫艺术语言与创作》《用户体验设计专题》《数字影像创意》服务。
本课程主要涉及到视觉艺术、人机界面、信息传播、多媒体、数字网络、动画、广告、游戏、虚拟环境,虚拟产品设计等,其主要范畴都在数字化“设计”的“数字媒介”囊括之中。本课程在艺术设计表现形式的基础上,从学科的角度重新梳理了新媒体设计的内涵和范畴,将数字化传播、体验心理学、智能服务设计、叙事设计等多个学科领域进行整合,充分的展现了新媒体传播与设计的交叉学科特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研究生掌握新媒体传播与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学习后继课程、开展新媒体领域的科学研究打好基础,同时也希望设计类的学生对新时代的设计发展有一个清晰的框架认知,以便更好地开展后续艺术设计领域的学习与工作。
ARVR交互设计工作坊(2023秋季)
AR/VR交互设计及应用是一门结合设计教育与计算机教育的延申课程。此工作坊让学员深入探索个性化主题与最热门AR/VR技术的融合。工作坊将以创新、互动和实践为核心,以小组形式进行,通过深入探讨和创造性思考引导学员探索交互技术的未来。
工作坊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注重学员的个性化主题选择,并将其与AR/VR技术相结合。学员将有机会将个人兴趣与创意融入到AR/VR交互设计中,探索教育、娱乐、社交互动和企业应用等领域的挑战与机遇。
我们将关注当前最热门的AR/VR技术,包括头戴式显示器、手势识别和空间定位等。学员将学习这些技术的原理、应用场景以及最佳实践,为他们的项目提供技术支持和创新灵感。
工作坊以创造性思考为核心,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学员将与其他同学合作,共同探索有趣的议题并进行创造性思考。我们鼓励开放性的讨论和多样化的观点,以激发学员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除了理论学习,工作坊还提供实践机会,让学员亲手实现他们的AR/VR交互设计项目。他们将应用所学的知识和工具,进行原型设计、用户测试和优化。最后,学员将在工作坊展示中展示他们的成果,并与其他同学分享他们的经验和教训。
- Previous page
- 1(current)
- 2(current)
- 3(current)
- 4(current)
- 5(current)
- 6(current)
- 7(current)
- 8(current)
- 9(current)
- 10(current)
- 11(current)
- 12(current)
- 13(current)
- 14(current)
- 15(current)
- 16(current)
- 17(current)
- 18(current)
- 19(current)
- 20(current)
- 21(current)
- 22(current)
- 23(current)
- 24(current)
- 25(current)
- 26(current)
- 27(current)
- 28(current)
- 29(current)
- 30(current)
- 31
- 32(current)
- 33(current)
- 34(current)
- 35(current)
- 36(current)
- 37(current)
- 38(current)
- 39(current)
- 40(current)
- 41(current)
- 42(current)
- 43(current)
- 44(current)
- 45(current)
- 46(current)
- 47(current)
- 48(current)
- 49(current)
- 50(current)
- 51(current)
- 52(current)
- 53(current)
- 54(current)
- 55(current)
- 56(current)
- 57(current)
- 58(current)
- 59(current)
- 60(current)
- 61(current)
- 62(current)
- 63(current)
- 64(current)
- 65(current)
- 66(current)
- 67(current)
- 68(current)
- 69(current)
- 70(current)
- 71(current)
- 72(current)
- 73(current)
- 74(current)
- 75(current)
-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