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 杨经文:生态是坚持一生的事业

编者按

英国《卫报》称他为拯救地球的50人之一,同时他也被CNN 命名为生态设计领域的领导者。由于在生态建筑及理论、绿色与生态设计方面持续40多年做出的开创性工作,马来西亚建筑师杨经文(Kenneth King Mun YEANG)近期又收获了一个令他备感惊喜的荣誉。

作为移民海外的第三代中国人,年近古稀的杨经文在经历6个小时的空中飞行后,再次踏上故土,以首位外籍获奖者的身份,接受来自中国建筑界最高荣誉——梁思成建筑奖给予的认可。获奖理由是,他所创立的生物气候学设计理论,将被动低能耗技术与气候场地相结合,为热带地区高层建筑节约40%运转能耗。作品如新加坡热带生态塔楼、吉隆坡梅纳拉商厦,都赋予了建筑循环利用城市资源与进行自我修复的生命力。

日前,杨经文在紧张的行程安排中接受了记者的专访。朴素的着装,不时拿出来拭汗的白色方巾,这位享誉国际的建筑师无意间便展现出一位生态实践者的本色;一副考究的圆眼镜,倒是让人很合时宜地想起一代建筑大师梁思成。采访中,杨经文用一口流利的英文阐述着自己对于生态建筑近乎执著的追求——生态建筑设计应该与自然合为一体,回归建筑本质,给人带来幸福体验。

梁思成建筑奖首位外籍获奖者

马来西亚汉沙杨有限公司总裁 杨经文

善学者

让生态设计邂逅传统风水

2016梁思成建筑奖颁奖典礼现场,杨经文从住建部部长陈政高手中接过奖杯,走上台发言。他回顾了自己在生态设计领域超过40年的职业生涯,感慨自己在这期间没有偏离最初对生态设计和绿色建筑的追求,并不停表达当下的满足感。

这或许不难理解,梁思成建筑奖不是他职业生涯第一个荣誉,也不会是最后一个,但确是足够特别的一个。这份特别与故土相关,与血统难解。

跨越明末清朝,延续至民国,这段时期被划分为中国人去东南亚经商、打工乃至迁徙的洪流时期,也即历史文明的下南洋高峰时期。杨经文的祖父便是被卷入这波时代潮流的一位来自中国南方的木匠。

19世纪移民到马来西亚槟城这个华人聚居的地方,到1948年杨经文出生,这个传统的中国家庭在异国孕育出了第三代人。因为母亲是传统的客家人,杨经文从小便接受着严格的中国纪律和价值观的培养。

1960年,12岁的杨经文得到了上英国私立寄宿学校、接受传统英式教育的机会,这个时期令他获益颇深:“除了能用英语写作,还因此获得了英式幽默感。”因为身为建筑师的舅舅曾在英国AA建筑学院学习,杨经文选择了AA,就此确定了为建筑疯狂一生的道路。

AA教会了我实验和创新的重要性,这在我的设计生涯中一直伴随着我。然而,直到去剑桥,我才开始做生态工作。”他解释道。

在剑桥Wolfson建筑学院进修研究生课程期间,杨经文作为研究助理得到一个设计自给房屋的机会,这是一个不用连接城市公用资源,依靠独立的电力、供水和污水处理,以及食品生产系统,实现自给自足的住所。在设计结论中,杨经文写道——尽管相关技术正在不断解决关于可持续性资源需求的问题,但建筑还是要以生态设计理论为起点。

于是,从研究生时开始探寻生态设计理论,到1971年发表博士论文《生态建筑学研究》,生态设计和研究工作填满了杨经文的剑桥求学生涯。也是在这期间,他让生态设计邂逅了中国传统风水学。

他开始与熟识的中国学者探讨中国传统风水概念与生态设计规划重要元素的巧妙重合,如有关建筑选址、内部空间规划、外部建筑布局、结构配置和定位等,这些都与传统风水有关,“风”代表气候,“水”则与选址相关。通过阅读大量中国书籍中关于“风水”的传统观点,杨经文认为是风水学开创了中国古代的生态设计和规划,尤其是当中关于建筑形态设计的部分,与现代建筑科学有异曲同工之妙。

Roof-Roof House

实践者

生态设计要因地制宜

基于在建筑生态设计方面开创性的理论研究,1975年获得剑桥大学博士学位的杨经文,确立了依托生物气候设计的实践方向。次年回到马来西亚,他与马来西亚皇家王子汉沙合伙成立了汉沙杨建筑设计事务所,致力通过考虑季节、气象数据和当地气候,设计出更适合于马来西亚热带气候条件的建筑形式。

但他的观点在当时或许太过超前。

由于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人工采光、制冷、加热和通风,人们已经可以生活在可调节的舒适环境中。于是,强调资源循环利用、生物气候原理的生态建筑或许会被认为是某种倒退。

“把节能建筑概念卖给客户比较容易,但他们不了解生态建筑。在上世纪70年代早期,专业工程顾问对生态建筑的支持是不存在的。”杨经文的才华一开始无法在实践中得以完全展现。但他认为,犹如其他类型科学的发展,建筑学也需要在实践中试错,获取理论成果。

一系列关于生物式建筑设计的实验开始在杨经文的脑中萌发。

于是,我们看到在自宅的设计中,杨经文尝试了生物式的被动模式设计,但如他所说,这还不是一种生态设计。“生物气候设计是生态设计的一个子集,提高了用户的内部舒适度,并进一步增强建筑的低能量性能,同时兼具其他的生态功能,不使用或极少使用不可再生能源。”杨经文真正感受到生态设计理念转化为实践的美妙,是在之后马来西亚安邦Roof-Roof House项目中。

在这次实践中,杨经文强调了景观在建筑系统中的价值,以及如何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塑造合适的建筑形态、空间组织。比如,把建筑方向设计为南北走向是为了内部空间的采光,底层的生活空间则面向东部,从房屋中心径向开放到池边,主要是为了利用现有的东南—西北风来改变微气候。“这所房子给我的建筑理念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实践,这是我的建筑理念运用在城市设计和高层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原型。”杨经文这样评价。

再之后的新加坡热带生态设计塔楼完全落地了杨经文的生态设计理念。作为一座26层楼高、总建筑面积6033平方米的塔楼,其展示了摩天大楼设计的生态方式。通过收集雨水和污水再利用,该建筑55.1%的水可达到循环利用及自给自足,所排出的污水将会处理成肥料或者生物气体燃料,为建筑内部运行提供更多能量。同时,其生态设计中引入了垂直设计理念,使用植物从可见的街道向上螺旋而上,连接着并排的建筑物屋顶,形成一个可持续的生态系统,对高层建筑进行景观美化。

此后,杨经文不断研究热带城市建筑生态的可持续性,提出了垂直景观、导风翼墙、天空之城、竖向城市等理念,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绿色生态建筑语言,并发现了通风、遮阳、架空、开放、设置悬浮屋顶遮挡直射阳光的重要性。

SOLARIS

坚守者

建筑不该丢弃生态美学

“生态建筑最核心的内容就是要尽量减少因建筑物的建造和日常运行,而造成的对地球、对大自然的伤害。”杨经文的设计理念强调回归建筑本质,这让他在当生态建筑渐成体系,并受到青睐和施行,成为世界建筑发展方向时,顺理成章成为这一领域的领航者。

1992年,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召开,可持续发展在世界范围达成共识,以健康为中心的建筑环境研究成为发达国家建筑研究的热点,杨经文以绿色为标签的生态设计理念也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得到广泛认可。

新加坡国家图书馆正是他在城市类型建筑生态这一领域努力的经典成果。2005年完成的新加坡国家图书馆被誉为超级节能楼,一系列符合生态气候的环保节能设计隐藏于其中,如符合当地生态气候的植被景观、建筑内部采用分区温控系统、选用最佳建筑朝向及使用绿色建筑材料等,使得该建筑能效指数提高22%,节能率达到36%。该建筑获2005新加坡政府绿色标志白金奖、2011新加坡建筑学会外观设计优秀奖银奖。

杨经文和他的作品不断证实着生态建筑价值的同时,各类城市生态建筑也在世界各地蓬勃生长,生态设计成为设计师们蜂拥提倡的新思路。但杨经文认为,在不增加设计成本的前提下,这些生态设计的成色有待检验,因为绿色设计的成本要高出10%20%,这一额外成本要通过58年时间的节能节水来补齐。

如何检验绿色的程度,杨经文认为,生态建筑至少应涉及节地、节能、无毒原材料,以及减少废弃物、材料循环使用等基本内容,才称得上生态建筑,否则只能成为一种赶时髦的招牌。

而随着对生态建筑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国家开始探索建立定量的指标,希望通过量化的指标来评估生态建筑,使生态建筑的研究建立在科学、理性的基础上。杨经文肯定了这些评价系统对绿色建筑理念的推广作用,认为这“给建筑师和公众一个共同的基础来比较建筑物”。但这种对比存在局限,“每个建筑所在地区的气候和生态条件不同,适合一个国家的标准并不适用于另一个国家,如一些评价系统对能源的重视程度高于其他,而对建筑生态和生物多样性缺乏考虑。”

此外,杨经文坚持建筑应该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基础上具备美学价值,一些获得高评级的建筑令人难以置信地丑陋,在《生态设计手册》一书中,他明确提出了“绿色美学”的概念。针对一些建筑师认为追求生态美学会抑制创造敏锐度的观点,杨经文认为,生态建筑应该逃出任何比例、规模的要求,以及任何固有的美学标准,生态建筑应该像生活系统一样生动。

“我们不需要采取措施来衡量生态建筑的美学标准。我认为,它应该看起来像一个‘生活’的东西,它可以改变、成长和自我修复,就像一个活的有机体,同时它看起来必须非常美丽。”杨经文说。

布城2C5

律已者

选择生态是天然职责

对于梁思成建筑奖获得者这个新标签,杨经文习惯性地不愿投于过多关注。他很赞同一位著名日本建筑师的观点——建筑师必须时时刻刻都做自己最严肃的批评家,这样的话他便能意识到自己工作中的缺点,外人的称赞并不会让这些缺点消失。

杨经文时刻检醒着自己作为一名生态实践者的敏锐性和专注力,通过良好的时间管理,保障自己在工作中的高效和果断。他建立优先事项选择方法——“聪明”的意思是先做正确的事情,而不是做正确的事情,同时重点是不要做任何超出自己兴趣范围的事情。

这套准则形成于他位于马来西亚汉沙杨有限公司的办公室。在这里,杨经文拥有6—7个工作小组,每个团队负责处理不同的项目和任务。“我的工作就是每天和每组人交谈20分钟,问‘7个质量因素’:客户满意度、交货及时性、设计质量、绿色质量、业务质量、文件和图纸质量、创新质量。”切换到总裁身份的杨经文,利用高效的工作方式腾出时间管理公司,通过联动获得业务(市场营销)、完成业务(项目交付)、融资业务(金融)、运行业务(管理)几大关键要素,增强公司竞争力。

工作中他尽力让建筑实现被动低能耗,生活中的杨经文,同样是一位生态践行者。他回收自己的衣服,修补破旧的衬衫,骑自行车出行,尽力减少个人用品;甚至苛责到饮食,他尽量不吃肉,因为肉类对气候变化有重大影响。他不相信使用混合动力汽车将有助于拯救地球,因为即使混合动力汽车仍然要通过连接电网来充电,而电的能量来源于燃烧煤炭等化石燃料。

杨经文下个工作仍然与生态设计相关,他在做一件将生物与非生物结合在一起的实验,他希望5年之后,把建筑物建造成一个生态的栖息地,形成完整的生态系统,可以提供绿色食物,让建筑无限接近自然,焕发生命力。

学习大自然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的能力,构建一个自然与技术完美结合的生态系统。这是杨经文生态设计的本质追求,这并非某种风格或者流派,而是建筑师的责任感取向和从事建筑设计的基本出发点之一。杨经文是这个领域的创始人和极致者。

他喜欢这种专注带来的极致体验。如同他在对年轻一代设计师给出建议时所说:“如果可能的话,尽力将自己手中的事情做到最好,比世界范围内任何地方的任何人都更好,反之则不用费心去做。”同样,他认为,中国的设计和设计师要推广中国设计品牌,要在中国制造的基础上,以卓越的设计为特色,并打造成最优质的同类产品。

此外,对于国内千城一面的城市怪象,这位设计大师给出了自己的观点,生态设计可以作为破除城市建筑千篇一律的方法,但建筑师的作用只是沧海一粟。巨大的变化必须通过教育来实现,“在学校教授生态学、环境生物学和环境保护,让重新设计和重建现有的城市及城市基础设施成为可能”。

新家坡国家图书馆

新加坡热带生态设计(EDITT)塔楼

精彩回顾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