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中国近代建筑发展概况

  

本章重点阐述:

  

  9世纪中叶——20世纪40年代末近现代中国建筑发展历史及背景。

  

------------------------------------------------------------------------------------------------------------------------------------------------------

    

       近代中国建筑的发展,受城市与农村、沿海与腹地一种截然不同的二元化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导致发展的不

       平衡性。最主要、最突出的体现就是近代中国城市和建筑都没有取得全方位的转型、明显地呈现出新旧两大建

       筑体系并存的局面。  

  

      ·中国新建筑体系是与近代化、城市化相联系的建筑体系,是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建筑体系。它的形成有两个途径:

     (1)是从早发现代化国家输入和引进的――占近代中国新建筑体系的比重大;
     (2)是从中国原有建筑改造、转型的――在居住建筑、商业服务业建筑、早期工业建筑的有所反映,但比重小。

  

9.1 9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

       封建的都城,州府县域还继续着原来的功能性质和格局。

       城市的变化主要表现在通商口岸,在租界地形成了不少新区域,其区域内出现了早期的外国侵略者

       的教堂、领事馆、洋行、银行、饭店、俱乐部及独立式住宅等新建筑。

  

------------------------------------------------------------------------------------------------------------------------------------------------------

    

9.2 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末

         在这一时期,近代建筑活动十分活跃,陆续出现了许多新类型建筑,如公共建筑中形成的行政、

         金融、商业、交通、教育、娱乐等基本类型。

         建筑形式主要仍保持着欧洲古典式和折中主义的面貌。

         中国开始有了自己的建筑师,1921年留美建筑师吕彦直独立创办首家中国建筑师事务所——彦记建筑事务所。

         国内的建筑教育也有了初步的发展,并陆续成立了“上海建筑师学会”(1927年,该组织后扩为“中国建筑师学会”)、

         “中国营造学社”和“中国建筑协会”等组织。

         建筑形式大体上从“折中主义”、“中国固有形式”向“国际式”现代建筑的趋势发展。

  

------------------------------------------------------------------------------------------------------------------------------------------------------

    

9.3 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末

       

       ·这期间正逢我国抗日战争与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建筑活动很少,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

       ·位于抗战大后方的成都、重庆(临时首都)因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城市建筑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由于部分沿海城市的工业随之向内地迁移,四川、云南、湖南、广西、陕西、甘肃等内地省份的工业

        有了一些发展。

       ·近代建筑活动开始扩展到一些内地的偏僻小县镇。

  

    

------------------------------------------------------------------------------------------------------------------------------------------------------

  

思考题

1、中国近代各个时期的主要建筑活动。

2、近代中国的代表性建筑。

    

------------------------------------------------------------------------------------------------------------------------------------------------------

  

最后修改: 2019年04月8日 星期一 1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