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重点阐述:

  中国古代园林的发展历程及其类型等基本知识,中国古代园林的类型及其特

点,中国古代园林的叠山理水手法,明清皇家苑囿的特点,江南私家园林的基

本设计原则和手法,苏州拙政园的艺术特色。

    

------------------------------------------------------------------------------------------------------------------------------------------------------

    

6.1中国园林概况

  6.1.1 中国园林发展的几个阶段

           汉代以前,主要以帝王贵族的畋猎苑囿为主体,具有生产、生活和军事等使用特征,是园林的写实阶段。

           南北朝以后,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以及山水审美意识的提升,古代园林进入了写意阶段;

           东晋和南北朝是我国自然式山水园林的奠基时期,也是由物质认知转向美学认知的关键时期。

           唐宋以后,园林有进一步的继承和发展,主要为日趋世俗化,园中充满世俗生活的内容。

           明清为园林的最后兴盛时期。

  

  6.1.2 园林之起源

            商周时期的“囿”,“苑”,“台”等 ; 汉代的帝苑,是皇帝的猎场、庄园和离宫 ; 園:“园”与“圃”,“苑”与“囿”;

            汉末至南北朝,道家思想大行其道,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思想兴起。

            中国特有的山水审美观以及它的外化成果---山水诗、山水散文、山水画、山水园林也由此诞生。

                                        图6.1.2-1  四川出土东汉画像砖,记录猎场、庄园和离宫

    

                                                    图6.1.2-2  周灵台、灵沼与灵佑

   

                                                   图6.1.2-3  山水审美观以及其外化

  

  6.1.3 禅学与中国园林

            从文化心理的内视角看,禅代表了一种符合中国文化精神的世界观、人性论及思维方式。

            “见性成佛”成为一种生活境界,人在平常生活中就能心地洞达,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以达悟的境界。

   

  6.1.4 南北朝之后中国园林的发展特点:

          (1)理景的普及化

                   由都城向地方城市扩散,由社会上层少数帝王、贵戚、豪绅向一般官员、士人、甚至平民推演;

          (2)园林功能生活化

                   早期人工建筑物较少,随着造园的普及,园林和生活结合得更紧密,园中建筑物的比重也逐渐提高;

          (3)造园要素密集化

          (4)造园手法精致化

                   前期比较朴野,后期趋于精致;

  

------------------------------------------------------------------------------------------------------------------------------------------------------

    

6.2明清皇家园林

  

      ·历代帝王都在京城周围设置若干苑囿供其进行各种活动,如起居、骑射(畋猎)、观奇、宴游、祭祀、举行朝会等;

       苑囿的规模都很大,院内设有许多离宫及其他各种设施,因此它的性质不单是一个游息的场所,而是具有多种用途的

       综合体,从西汉的上林苑到清代的圆明园、颐和园莫不如此;

      ·明、清是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的集大成时期,宏大的皇家园林多与离宫相结合,建于郊外,少数设在城内的规模也很宏大;

       总体布局有的是在自然山水的基础上加工改造,有的则是靠人工开凿兴建,其建筑宏伟浑厚、色彩丰富、豪华富丽;

       明代帝苑不很发达,而清代的帝苑则远胜于前代;

  6.2.1 清代帝苑的内涵一般有两大部分:居住和朝见的宫室+供游乐的园林。

          (1)苑囿理景的指导思想是集仿各地名园胜迹

          (2)皇家园林堂皇而壮丽,常有庙宇在其中,成为重要的风景点或构图中心,有些塔殿楼阁甚至作为中心建筑。

                   帝王苑囿除了朝会部分外,其他功能多较活泼,随宜布置,建筑式样变化多,与地形结合紧密,建筑体量较小。

          (3)苑中主要依靠堆土来形成地形起伏,再适当与真山相结合;局部也运用传统的叠石手法;

          (4)花木配植多作群植或成林布置;主要根据自然山水改造而成。

  

  6.2.2 三山五园:清代皇家在北京西郊所建的园林

           万寿山——清漪园(颐和园)

           玉泉山——静明园

           香山——静宜园、畅春园、圆明园

  

          (1)北京明清三海

                   明代西苑是在元代太液池的基础上加以发展而成的。

                   元代太液池只有北海和中海两部分,明代又开凿南海,于是形成了中、南、北三海,

                   清代在三海中进一步兴建;

                   由于三海紧靠宫殿,景物优美,所以成为帝王居住、游憩、处理政务等的重要场所;

  

                   北京三海(北海)的特点:

                   ①“琼岛春荫”主景突出;                ②城市水系重要一环;

                   ③西苑宫城相依相衬;                   ④城市立体轮廓标志;

                   ⑤园中之园相互联系;

                                                       图6.2.2-1  北京明清三海

   

          (2)河北承德避暑山庄

                   避暑山庄的总面积约为560公顷,它的特点是园内围进了许多山岭,只有五分之一左右的平地,

                   平地内又有许多水面,这与颐和园的布局上有所不同;

                   山庄西北高东南低,东南有泉水聚集的湖泊和平地,西部及北部是地势起伏的山丘,林木茂密;

  

                   避暑山庄湖洲区中的重要一景金山,三面临湖,一面溪流。山石堆叠,峭壁峻崖,层层斜上,

                   山势雄奇秀丽,构成湖区极为重要的高视点和构图中心。

                   山上楼阁,下筑亭台,临湖背山,环如半月,波光岩影,佳丽异常;

                   起伏的山峦横卧在避暑山庄的西北部,松云峡、梨树峪、松林峪等幽谷奇峡环抱湖洲,园林

                   建筑不施彩绘,不加雕饰,清雅宜人;园外东、北两面的外八庙,借景于避暑山庄;  

  

                   避暑山庄的特点为:

                   夏季避暑、政治怀柔。

                   山林环抱,山水相依。

                   前宫后苑,前朝后寝。

                   湖光山影,风光旖旎。

                   北部平原,草原风光。

                   西北山岳,林木高峻。

                                                       图6.2.2-2  承德避暑山庄

  

          (3)北京圆明园

                   北京的西北郊有圆明园、长春园和万春园组成的圆明三园;

                   圆明园是我国园林艺术史上的罕世珍品,也是我国园林艺术历史发展到清代时期一个综合的杰作。

                   宏伟壮丽的圆明园内造景繁多,有四十八景,万春园和长春园各有二十景,三园共一百零八景,每景由

                   亭、台、楼、阁、殿、廊、榭、馆等组成;

  

                   圆明园的特点:

                   ①水景丰富,它以福海和后湖作为造园的中心。第二个重要特点是建筑类型多:

                   ②宫殿式建筑较多,较重要的建筑物多为左右对称的布置,如正大光明殿、大定门等;

                   ③宗祠寺庙建筑,如关帝庙、正觉寺、舍己城等,

                   ④仿造南方园林风景的建筑,多是环山绕水的布置,是比较成功的;

                   ⑤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出现了西洋楼,这是皇家宫苑中的先例;

                                                 图6.2.2-3  雍正时期圆明园平面示意图

             

          (4)清漪园(颐和园)

                   清漪园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是一座以万寿山、昆明湖为主体的大型天然山水园;

                   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烧毁了圆明园、畅春园、清漪园等皇家园林,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慈禧动用海军建设经费加以修复,改名为“颐和园”;

  

                    颐和园的艺术特点:

                   ①依山开湖,模仿西湖;

                   ②借景西山,建筑呼应;

                   ③东面宫殿,东北居住;

                   ④长廊接连,丰富景观;

                   ⑤园中有园,仿园寄畅;

                   ⑥石舫西洋,对立统一;

                                                 图6.2.2-4  颐和园平面图

  

------------------------------------------------------------------------------------------------------------------------------------------------------

    

6.3 明清江南私家园林     

       东晋和南朝是江南第一次造园的高潮期;南宋时临安、吴兴两地造园兴盛;明清江南私家园林有了更大的发展;

       专门从事造园活动的专家:计成、周秉臣、张琏、叶洮(tao)、李渔、戈裕良等;

       目前江南所保存的私家园林以苏州最多,扬州次之,其他城市已较为稀少;

       园林是第宅的扩大与延伸,是创造一个可游、可观、可居的城市山林;

  

  6.3.1 基本设计原则与手法

           (1)园林布局:主题多样、隔而不塞、欲扬先抑、曲折萦回、尺度得当、余意不尽、远借邻借等;
           (2)水面处理:园无水则不活,水面处理有聚分之别,小池宜用浅岸等;
           (3)叠山置石:可看可游可居,塑造丘壑,体块、缝隙、纹理的处理,用石得当等;
           (4)建筑营构:活泼、玲珑、空透、典雅;

  

  6.3.2 江南私家园林的实例

           (1)江苏无锡寄畅园

                    寄畅园位于无锡西郊惠山脚下,初建于明代正德年间,是明朝户部尚书秦金的别墅;

                    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华)园毁,现在园内建筑为重建,但池沼假山,回廊亭榭仍为旧时风貌;

  

                    寄畅园西靠惠山,东南是锡山,园的总体布局以水面为中心,西、北为假山接惠山余脉,势若相连。

                    在观赏路线的组织中,也运用江南园林常用的空间疏密相间手法;

                    该园原作为别墅之用,所以建筑物所占的比重较少,以山水为主;

                    此园在借景、选址上都相当成功,处理简洁而效果丰富,水平甚高,宜为江南名园之一;

                    寄畅园的一些布置手法,在模仿自然情趣上的效果极佳;   

                                                   图6.3.2-1  江苏无锡寄畅园平面图

  

           (2)江苏苏州留园

                     留园在苏州市榈门外,原是明嘉靖年间徐泰时的东园,清嘉庆时为刘恕所居,名寒碧山庄,

                     光绪时盛康重修,易名留园; 园中有湖石峰十二,其中冠云峰最为突出;

                     留园分为中区、东区、北区和西区四个主要部分,而以中区和东区为全园精华;

                     中部又分东、西两区,西区以山池为主,东区则以建筑庭院为主,两者情趣不同,各具特色;

                     山池大体西北两面为山,中央为池,东、南为建筑,使山池主景置于受阳一面,是大型园林的

                     常用手法;此园建筑空间处理最为突出,无论从鹤所进园,经五峰仙馆一区,至清风池馆、曲溪

                     楼到达中部山池;或经园门曲折而入,过曲溪楼、五峰仙馆而进东园,空间大小、明暗、开合、

                     高低参差对比,形成空间韵律,衬托各庭院的特色,使全园富于变化和层次;

                                                   图6.3.2-2  江苏苏州留园平面图

  

           (3)江苏苏州拙政园

                    位于苏州城内东北,始建于明正德年间,御史王献臣营建此园,名拙政园。之后屡易其主,多次改建;

                    拙政园全园的五分之三为水面,造园者采用了“南方欲就亭台,低凹可开池沼”的因地制宜的手法。

                    不同形体的建筑物都傍水而建,建筑造型力求轻盈活泼;

                    拙政园由园和住宅两部分组成,园子位于住宅的北侧;

                    中部的总体布局以水面为中心,临水建不同形体和向低错落的建筑。

                    山林葱郁,颇富江南水分情趣,是全园精华所在;

                    拙政园的主体建筑远香堂置于山池之间;

                    由于水多,故而桥多,桥皆平桥,设有低栏,轮廊横平,简沽轻快,与平静的水面协调。

 

  

                    拙政园的园林布局特点:

                    ①对应线构图,主题突出,宾主分明;

                    ②因地制宜,顺应自然;

                    ③空间序列组合,犹如诗文结构;

                    ④景区转折处,层次丰富;

                    ⑤空间联系,连贯完整,相互呼应;

                                                   图6.3.2-3  拙政园平面图

  

  6.3.3寺庙园林             

           寺庙园林:佛寺、道观、名人祠堂的附属园林;

           特点:

           ①公共性很强

           ②选址自由

           ③具有旅游性

           ④寿命长

           ⑤数量大

  

------------------------------------------------------------------------------------------------------------------------------------------------------

    

6.4 风景建设     

  6.4.1 风景建设的性质与规模

           (1)邑郊风景名胜

           (2)村头景点

           (3)沿江景点

           (4)名山风景区

  

  6.4.2 风景名胜区广泛发展的原因

             (1)礼制     (2)宗教     (3)风俗

             (4)标榜政绩    (5)开山采石    (6)崇饰乡里

  

 

  6.4.3 风景建设的原则和手法

           (1)巧于因借

           (2)旷奥兼用

           (3)塑造意境

                    ①空寂出世---宗教山林理景的意境;

                    ②涤我尘襟---登高及治水理景的意境;

                    ③标帜意蕴---诗文题字追求的意境;

  

------------------------------------------------------------------------------------------------------------------------------------------------------

  

思考题

1、皇家园林的布局及建筑特征。

2、江南私家园林的布局及建筑特征。

3 中国古代园林的造园思想对现代中国园林的影响与启示。

    

------------------------------------------------------------------------------------------------------------------------------------------------------

  

最后修改: 2019年04月14日 星期日 2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