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重点阐述:

  佛教建筑的发展历程及其三种类型,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和西

拉萨布达拉宫的建筑艺术成就,伊斯兰礼拜寺的建筑特点,佛塔的类型及其特点,山

西应县佛宫寺释伽塔的建筑艺术成就,石窟的三种类型。

    

------------------------------------------------------------------------------------------------------------------------------------------------------

5.1宗教建筑发展概况

  5.1.1 佛教建筑发展简况

           佛教是在东汉初期,由古印度经中亚(西域)传到中国内地。最早见于记载的佛寺是汉朝洛阳白马寺,仿照印度及西域形式。

           三国东吴时,康居国僧人康僧会建造了建初寺和阿育王塔,为江南佛寺之开端。

           佛教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得到很大的发展,建造了众多佛教建筑,种类有寺院、石窟寺和佛塔等。

  

         (1)佛寺的布局形式:

           ①以突出佛塔为主的“前塔后殿”布局形式,如北魏洛阳永宁寺;

                                                        图5.1.1  北魏洛阳永宁寺遗址图

  

            ②“舍宅为寺”的以殿堂为主的佛寺。

  

            (2)隋、唐、五代到宋是中国佛教大发展时期。

             隋代佛寺:以佛塔为主的“前塔后殿”布局形式;

             唐代佛寺:以佛殿为寺院的核心,佛塔建在侧面或另建塔院。

                               按供奉内容或用途划分别院,出现钟楼和藏经楼,对称布置于佛殿两侧,出现刻有经文的经幢。

             五代时期:“田”字形的罗汉堂;

             南朝:转轮藏殿;

             宋代律宗寺院里出现了戒坛。

             元代在西藏和蒙古一带流行藏传佛教,寺院建筑采用厚墙平顶,但对中原佛教建筑影响不大。

             明、清时代:佛寺为中轴线对称布局。明代鼓楼普遍位于轴线西侧,塔已很少。

  

  5.1.2 道教建筑简述

           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

           唐、宋时代均推崇道教。元代,道教继续发展。明代,曾在首都设道录司掌天下道士。

           清代以后,道教日益衰微。

           道教建筑一般称为宫、观,其建筑没有形成独立的风格体系,而依照的是我国传统的宫殿、祠庙体制。

           一般为中轴线布局,以殿堂楼阁为主,不建塔和经幢。

  

           现今整体布局保存较好的道教建筑,以元代中期所建的山西芮城永乐宫为代表 。

           主要建筑沿中轴线依次为山门、龙虎殿(无极门)、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和邱祖殿 。

                                                        图5.1.2-1  山西芮城永乐宫总平面图

  

  

  三清殿是主殿,面阔7间,进深4间;单檐四阿顶;平面使用减柱法;檐柱有生起、侧脚;檐口及正脊都呈曲线;

                                                        图5.1.2-2  三清殿立面图

  

  5.1.3 伊斯兰教建筑简述

           (1)伊斯兰教由麦加人穆罕默德于7世纪初创立,唐代由西亚传入中国,也称“回教”、“清真教”、“天方教”等 。

  

            (2)伊斯兰教寺院称为“清真寺”或“礼拜寺”,寺中建有召唤信徒的“邦克楼”或“光塔”、供膜拜者净身的浴室 。

             不设神像,仅设朝向圣地麦加的神龛。建筑装饰纹样只用可兰经经文和植物、几何形图案。

  

            (3)早期的礼拜寺受外来影响很大,建筑上保留高耸的光塔、洋葱头形尖拱门和半球形穹隆结构等外来特征。

             较晚的清真寺,除了神龛和装饰题材外,建筑的结构和外观都采用中国的传统木构架建筑形式。

 

            (4)某些少数民族聚集区的清真寺,基本还保持本民族地区固有的特点。

             阿巴伙加玛札伊斯兰教建筑群始建于17世纪中叶,包括大门、墓祠、礼拜寺、教经堂、墓地、浴室、水池、

             庭院和阿訇住所等,占地16000余亩。

                                                        图5.1.3  阿巴伙加玛札伊斯兰教建筑群

  

 

------------------------------------------------------------------------------------------------------------------------------------------------------

    

5.2佛寺及佛殿建筑

  5.2.1 山西五台佛光寺及大殿

           佛光寺建于五台山西麓。总平面沿东西轴线自下而上顺应地形布置,形成逐级三重院落。第三层

           院落最高,作为主殿的佛光寺大殿坐东朝西,巧妙利用地形,可俯视全寺。

           寺内现存主要建筑有晚唐的大殿、金代的文殊殿、唐代的无垢净光禅师墓塔及2座石经幢。

                                                图5.2.1-1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建筑群平面图

 

  

                                                图5.2.1-2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建筑群剖面图

  

  

             佛光寺大殿 建于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平面柱网为 “金厢斗底槽” 。

             大殿为单檐四阿顶(庑殿顶),用鸱尾。面阔7间,进深8架椽。

             屋面坡度平缓,正脊及檐口都有生起曲线。斗栱高度约为柱高的1/2。

             柱身粗壮、斗栱宏大,出檐深远,体现唐代建筑的雄健恢宏。

             佛光寺大殿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唐代木建筑,已运用了标准化模数设计。其斗栱用材为材高30厘米,“分”长2厘米。

                                                图5.2.1-3  佛光寺大殿平面图,“金厢斗底槽”

  

                                                图5.2.1-4  佛光寺大殿立面图,纵向七间

  

             大殿构架是由柱网层、铺作层和屋架层水平层叠而成的殿堂型。

             内、外柱等高,柱端有卷杀,檐柱有侧脚和生起。平闇天花。

             阑额上无普拍枋。梁架有明栿和草栿两种,用叉手、托脚,脊槫下只用叉手(无侏儒柱)。

                                                        图5.2.1-5  佛光寺大殿剖面图

  

  5.2.2 天津蓟县独乐寺山门和观音阁

          (1)独乐寺始建于唐,辽统和二年(984年)重建,建筑包含山门、观音阁、配殿、韦陀亭和一组小型四合院。

                   其中山门及观音阁为辽代所建 。

                   蓟县独乐寺山门,单檐四阿顶,脊用鸱尾,面阔3间,进深2间4椽,位于石砌台基上。

                   平面柱网为“分心槽”,柱有显著侧脚。整座建筑刚劲有力、庄严稳固、比例和谐。

                                                        图5.2.2-1天津蓟县独乐寺山门立面图

  

          (2)蓟县独乐寺观音阁,九脊殿顶,面阔5间,进深4间,位于有月台的石砌台基上。

                   外观2层,有平坐,内部3层。平闇天花,中央为八角形藻井。

                                                        图5.2.2-1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立面图

  

  

                 独乐寺观音阁构架为典型的殿阁型,平面柱网为 “金厢斗底槽”。柱子有侧脚、端部卷杀。

                 使用叉柱造:上层和夹层檐柱比底层檐柱收进约半个柱径。

                 夹层内,在柱间施以斜撑.使结构的刚度增强,结构合理。梁架用叉手、托脚。

                 观音阁整体构架为上下三层(类似三道刚性环)叠加,并使用斜撑,结构刚度高,千年28次地震不倒。

                                            图5.2.2-1蓟县独乐寺观音阁结构示意(金厢斗底槽+插柱造)

  

  5.2.3 西藏拉萨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始建于松赞干布时期,清顺治二年(1645年)重建,工程历时50年,后增建,延续300年余。

           布达拉宫由宫前区的方城、山顶的宫室区及后山的湖区组成。

           方城由三面高大的城墙围合,有门和角楼,城内有行政、司法、监狱及僧俗官员住宅等。

           宫室区有寝宫、行政管理用房、库房、佛殿、大聚会殿、灵塔殿、僧舍等。

           后山湖区包括湖泊、小岛、水阁、凉亭等。

                                                图5.2.3-1 布达拉宫建筑群总平面图

  

           宫室在山顶最高处,以红宫为主体和白宫组合成大型建筑群。

           红宫高九层,由主楼、楼前庭院及围廊组成,红宫建金殿3座和金塔5尊,作为构图中心。

           白宫由主楼、楼前庭院及围廊等组成,用于达赖喇嘛处理政教事务及起居生活。

                                                图5.2.3-2 布达拉宫建筑群实景图

             

------------------------------------------------------------------------------------------------------------------------------------------------------

    

5.3 佛塔     

  5.3.1 楼阁式塔

           楼阁式塔外观仿中国传统的多层木构架建筑,产生早,数量最多。可供登临远眺。

           早期全用木材建造,后为砖木混合,最终全用砖石建造。

          (1)陕西西安大雁塔,又名大慈恩寺塔,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建,后改建为七层。

                   通高64.5米,塔体为方锥体,造型简洁,气势雄伟。

                                                图5.3.1-1 陕西西安大雁塔(公元652年)

  

          (2)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

                    建于辽代,我国现存唯一木塔。塔身平面八角形,底径30米。

                    佛宫寺释迦塔外观5层,内部9层(有4层暗层)。外部轮廓逐层向内收进。各层均设平坐及走廊。

                    应县木塔的各平坐暗层内,在柱梁之间使用斜撑构件,增强了刚性,故抗震能力强。

                                                       图5.3.1-2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

  

  5.3.2 密檐塔

           密檐塔底层较高,上施密檐数层,层数多为奇数,密檐间距逐层缩小,多不能登临观览,常用砖石建造。

           (1)登封嵩岳寺塔

                    建于北魏正光四年(523年),为最早的密檐砖塔。平面12边形,是古塔中的孤例,塔心室为八角直井式。

                    建于低矮台基上,有15层叠涩密檐,塔身收分成缓和曲线,显得稳重而秀丽,高40米。

                                                       图5.3.2-1 北魏登封嵩岳寺塔

  

           (2)西安荐福寺塔

                    别名小雁塔,建于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平面为方形,底层宽10米余。

                    原为15层,现存13层密檐,残高43米,底层前后正中开券门,内部中空,以木楼板分层。

                    内壁有砖砌蹬道以供上下。 

                                                       图5.3.2-2 西安荐福寺塔

  

  5.3.3 单层塔

           单层塔多为墓塔,或在其中供奉佛像。
           代表性单层塔:河南安阳宝山寺双石塔。

           河南安阳宝山寺双石塔,建于北齐。寺内西塔为道凭法师墓塔,平面方形,塔心室方形。

           南壁有火焰券门,门侧有方倚柱,塔上部为山花蕉叶两重和覆钵。

                                                       图5.3.3 河南安阳宝山寺双石塔

  

  5.3.4 喇嘛塔

           主要分布在西藏、内蒙,多作为寺的主塔或僧人墓。

           北京妙应寺白塔,建于元至元八年(1271年),尼泊尔工匠阿尼哥建造。全高约53米,塔体为白色 。

           北京妙应寺白塔底部台基呈凸字形,台上建须弥座2层,上置覆莲与水平线脚数条,承以宝瓶、

           塔脖、十三天(即相轮)与金属宝盖 。

                                                       图5.3.4 北京妙应寺白塔

  

  5.3.5 金刚宝座塔

           金刚宝座塔外观一般特征为高台上建5座塔:1座高且居中、4座低且位于四角处。

           北京碧云寺金刚宝座塔,位于北京香山碧云寺后部,建于乾隆十三年(1748年)。

           塔为石砌,主要由下部两层台基、中部土字形台基和上部5座密檐方塔组成,总高34.7米。 

           北京碧云寺金刚宝座塔,中塔高13层,四角小塔高11层。台面前部两侧各立一座小喇嘛塔。

                                                       图5.3.5 北京碧云寺金刚宝座塔

  

------------------------------------------------------------------------------------------------------------------------------------------------------

    

5.4 石窟      

        石窟寺是佛寺的一种特殊形式。通常是选择山崖、台地或河谷等幽闭自然环境,凿窟造像,作为僧人聚居修行场所。

        石窟约在南北朝时期传入我国,北魏至唐为盛期,宋以后逐渐衰落。

  

  5.4.1 甘肃敦煌莫高窟

           位于鸣沙山东麓,是石窟数量最多的石窟群。现存大小洞窟492个,雕刻壁画和塑像的有469个。

           其中北朝开窟36个,前后分四期,多数是佛殿窟和塔院窟,主要为中心方柱式和覆斗顶式两种。

                                                       图5.4.1-1 甘肃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壁画题材多为佛教故事,画中形象多受外来风格影响,用笔粗犷,色彩以褐、绿、

         青、白、黑为多。

             隋唐时期多以寺院、住宅、城郭等作背景,对于建筑的细部诸如柱、枋、门窗、铺地等描绘详

         细,色彩以红、黄为多。 

                                                       图5.4.1-2 莫高窟内佛教壁画

  

  5.4.2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位于山西大同武周川北岸,始凿于北魏兴安二年(453年),于河岸陡壁上凿窟,东西长达1公里。

           现有洞窟53个,前后分三期。主要有大佛窟、佛殿窟、塔院窟三种类型 。

                                                       图5.4.2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5.4.3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位于河南洛阳伊水两岸的龙门山上,始凿于北魏太和十八年。现存大小洞窟有1352处,大小造像约10万尊。

           诸窟均未见塔心柱形式,平面多为单室方形。唐代石窟居多。

                                                       图5.4.3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宾阳中洞是龙门石窟中最宏伟华丽的洞窟,时代为北魏,内有大佛11尊,本尊释迦如来高8.4米。

            洞口两侧原有 “帝后礼佛图” 浮雕,后被盗,现存美国,是我国雕刻中的杰作。

------------------------------------------------------------------------------------------------------------------------------------------------------

    

思考题

1、佛光寺东大殿的建筑特点。

2、蓟县都乐寺观音阁的建筑特点。

3、应县木塔的建筑特点。

    

------------------------------------------------------------------------------------------------------------------------------------------------------

  

最后修改: 2019年04月8日 星期一 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