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重点阐述:
从现代到后现代,后现代主义建筑,地域主义建筑,结构主义建筑,新现代建筑等,高技派建筑的发展,现代建筑发展的趋势等。
------------------------------------------------------------------------------------------------------------------------------------------------------
6.1 从现代到后现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一段时间中,现代主义建筑潮流走向世界,在世界主要城市中都有它的踪影,现代主义建筑在世界
建筑中成为主导。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对现代主义建筑怀疑、指责的声浪也渐渐兴起。
CIAM(现代建筑国际会议)内部的争论以及该组织解散就是一个例子。CIAM组织于1959年在荷兰奥特洛(Otterlo)的一次集
会上正式宣告解散。
·建筑评论家P·布莱克(Peter Blake)在1958年的美国《建筑论坛》杂志上发表系列文章,对流行一时的许多现代主义建筑的口号
和原则加以质疑。
·建筑评论家哈斯克尔(D.Haskell)也指出建筑师的创作与普通人的情感需要存在差距。
1958年,P·约翰逊改变立场,宣布要同他素来崇拜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分道扬镳。
----------------------------------------------------------------------------------------------------------------------------------------------------------------------------
6.2 后现代主义
6.2.1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
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中,建筑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以批判现代建筑派的理论与实践而形成
的建筑思潮。
1966年,文丘里出版名著《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号召建筑师再也不能被正统现代主义清教徒式的布道的说教所折服了。
1974年,英国建筑师J·斯特林(James Stirling)在耶鲁大学讲演,他说“百分之九十九的现代建筑是令人厌烦的、平凡的、无趣的,
放在老城市里通常起破坏作用,一点也不调和”。
1977年,美国建筑评论家查里斯·詹克斯出版《后现代主义建筑语言》(The Language of Post-Modern Architecture, New York, 1977)。
1979年.美国《时代》周刊出版建筑专号,宣称“70年代是现代建筑死亡的年代,它的墓地就在美国。在这块好客的土
地上,现代艺术和现代建筑先驱们的梦想被静静地埋葬了”。
6.2.2 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Architecture after Modernism)
20世纪80年代后期,建筑界涌现各种流派、思潮以及新的探索。
80年代,后现代主义的作品在西方建筑界引起广泛关注。创作中吸收各种历史元素、运用讽刺与比喻的手法。又被称为
后现代古典主义(Postmodern-classicism),后现代形式主义(Postmodernism-formalism)。
中心:美国
6.2.3 代表人物:
(1)美国建筑师罗伯特·文丘里
罗伯特·文丘里出生于美国费城(Robert Venturi,1925-),1950年毕业与普林斯顿大学建筑系。
图6.2.3-1 罗伯特·文丘里
罗伯特·文丘里的建筑观点:
①文丘里观点的一个出发点是认为建筑本身就包含复杂性和矛盾性。
激烈否定密斯的“少即是多”的观点,应为这一观点排斥复杂性和矛盾性。针对密斯的“少即是多”,文丘里说
“多不是少”(more is not less),“多才是多”(moreis more),又说“少是枯燥”(less is bore)。
从这些基本观念出发,文丘里对于建筑中的传统、法式、标准化、内与外的关系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与众不
同的看法。
②法式(order)
他说人所制定的法式都有其局限性。“当情况与法式抵触时,就应当改变法式或废弃法式。在建筑中,破格和不明确
是正当的”。“建筑的意义由于破坏法式而增强” (Meaning can be enhanced by breaking the order)。
③传统
“建筑中有传统,传统是一种更具普遍性而有特别强烈表现力的法则“他批评现代主义建筑拒绝传统的态度。“建筑师
的工作是当旧的一套不顶用的时候,既采用旧部件又审慎的引入新部件,由此创造一种奇妙的整体。”
④标准化
“以非标准的方式运用标准化”(employing standardization in unstandard way),用意是在标准化的条件下,努力增加
灵活性,以避免标准化带来的机械干和僵硬感。
图6.2.3-2 文丘里,一座小房子可供选择的立面
文丘里的代表作品
①费城老年公寓 ,1960-1963年
图6.2.3-3 费城老年公寓,文丘里
②母亲住宅(Vanna Venturi House),1963年
图6.2.3-4 母亲住宅,文丘里
③俄亥俄州奥柏林学院爱伦美术馆扩建(Allen Art Museum Addition, Oberlin College, Ohio),1976年
图6.2.3-5 俄亥俄州奥伯林学院爱伦美术馆扩建,1976
(2)查里斯·詹克斯
查里斯·詹克斯在《后现代主义建筑语言》一书中宣告现代主 义建筑已经死了,一种名为后现代主义建筑的
潮流已经兴起。他把当代西方盛行的语言学和符号学的观念和方法引入建筑学,将建筑当作一种语言来对待。
查里斯·詹克斯列举了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六种类型或特征:
①历史主义(historism)
②直接的复古主义(straight revivalism)
③新地方风格(neo-vernacular)
④“特定性+规划专家=合文脉的”(adhocism +urbanist=contextual)
⑤隐喻和玄想(metaphor and metaphysics)
⑥后现代式空间(post-modern space)
(3)M.格雷夫斯
M.格雷夫斯(Michael Graves, 1934-)出生于美国,1959年获哈佛大学硕士学位,1962年成立建筑事务所,长期
在普林斯顿大学任教。
主要作品:
①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政府新楼(Portland Building, Portland, Oregon),1979-1982
图6.2.3-6 俄亥俄州波特兰市政府新楼,1979-1982
②美国佛罗里达迪斯尼乐园天鹅饭店(Swan Hotel and Dolphin Hotel, Lake Buena Vista, Florida)
图6.2.3-7 佛罗里达天鹅饭店,1988
(4)查尔斯·摩尔与新奥尔良市意大利广场
查尔斯·摩尔(Charles More, 1925-1993)是另一位美国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
新奥尔良市意大利广场(Piazza D’Italia, New Orleans, Louisana) 1979, 是查尔斯·摩尔的代表作,也是后现代
主义建筑和广场设计的一个例子。
图6.2.3-8 新奥尔良市意大利广场,1988
(5)P.约翰逊
代表作: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总部大楼(A&T Building, New York, USA,)1978-1983年
图6.2.3-9 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总部大楼,1978-1983
-------------------------------------------------------------------------------------------------------------------------------------------------------
6.3 新理性主义
·新理性主义(New Rationa Lism)----坦丹札学派(La Tendenza):20世纪60年代出现于意大利,在欧洲有较强的影响力。
代表人物为意大利建筑师与理论家 A.罗西。
新理性主义的兴起以两部重要理论著作的发表为标志。
(1)1966年罗西《城市建筑》
(2)格拉希《建筑的结构逻辑》
6.3.1 罗西的建筑观点
1966年出版著作《城市建筑》,提出自己的建筑和城市观点
它将建筑和城市紧紧联系起来,认为城市是众多有意义的和被认同的事物(urban facts)的聚集体,它与不同时代不同地点
的特定生活相关联。
类型学(typology)
是一种分组归类方法的体系。罗西将类型学方法用于建筑学,认为古往今来,建筑中也划分为种种具有典型性质的类型,
它们有各自的特性。
罗西的类型学理论
超越了一般关于建筑性质特征的识别与认同的讨论,把建筑现象归源于人类普遍的建筑经验的心理积存。
6.3.2 罗西的代表作品
罗西在自己的创作中,爱用精确单纯的几何形体。圆柱体、方锥体、圆锥体、三角形体是他常用的造型要素,而他们
的表面又是光光静静,窗子常常是平板上开出的整齐单一的孔洞。罗西的建筑作品以冷峻、淡漠、无表情而著称。
(1)意大利米兰加拉那泰斯2号公寓(Gallaratese 2, Milan),1969-1973年
图6.3.2-1 意大利米兰加拉纳斯2号公寓,1969-1973
(2)1980年威尼斯双年展水上剧场(Teatro del Mondo,Venice, Italy)
6.3.2-2 威尼斯双年展水上剧场
(3)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博尼芳丹博物馆(Bonnefanten Museum, Maastricht, Holland),1990-1994年
6.3.2-3 荷兰马斯特里赫特伯尼芳丹博物馆,1990-1994
------------------------------------------------------------------------------------------------------------------------------------------------------------------------
6.4 解构主义
6.4.1 解构主义哲学
解构主义是当代西方哲学界兴起的一种哲学学说。
解构主义是20世纪前中期有重大影响的一种哲学思想。它主要是一种认识事物和研究事物的方法论。
解构主义哲学所说的结构,比搞房屋建筑的人心目中的结构要广泛的多,指的是“事物系统的诸要素 所固有的相
对稳定的组织方式或联结方式”。结构主义哲学说“两个以上的要素按一定方式结合组织起来,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其中诸要素之间确定的构成关系就是结构。”
解构主义哲学(1966.10),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人文研究中心组织的一次学术会议上,德里达全面攻击
结构主义的理论基础,声称结构主义已经过时,要在美国树立结构主义已为时过晚。德里达的观点即解构理论
(deconstruction)。
6.4.2 关于解构主义建筑
1988年6月,纽约大都会现代美术馆举办解构建筑展,展出7个建筑师(或集体)的10件作品,包括:
盖里((Frank Gehry)
库尔哈斯(Rem Koolhaas)
哈迪德(Zaha Hadid)
丹尼尔·里伯斯金(Daniel Libeskind)
蓝天组(Coop Himmelblau)
屈米和埃森曼(Bernard Tschumi)
(1)屈米 巴黎拉维莱特公园(Parc de La Villete,Paris, France), 1982-1989年
6.4.2-1 巴黎拉维莱特公园, 1982-1989年
(2)艾森曼住宅3号,1971年
6.4.2-2 埃森曼3号住宅, 1971
(3)11a住宅(Forster House, Palo Alto,California),1978年
6.4.2-3 埃森曼“转换生成法”设计方法(11a住宅)
(4)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韦克斯纳视觉艺术(The Wexner Center for the Visual Arts,Columbus,Ohio, USA),
1985-1989年
6.4.2-4 韦克斯纳视觉中心模型
6.4.3 建筑中什么可以被解构
所谓解构建筑,并非把建筑物真正的解掉。对于一个要正常使用的房屋,建筑设计者不能拆解结构,不能否定设备,
不能把最基本最必需的实用功能要求消解掉。倾心解构的建筑师,无论他的解构言论多么深刻多么玄妙,都不敢也不
能这么做。
解构建筑师解的不是房屋结构之“构”,实乃建筑构图之“构”也。
6.4.4 解构建筑的形象特征
(1) 散乱。
(2) 残缺。
(3) 突变。
(4) 动势。
(5) 奇绝。
代表作:
①斯图加特大学太阳能研究所(Hysolar Research Institute,University of Stuttgart,Germany,1987),
(Behnisch & Partner) ,贝希尼等设计
6.4.4-1 斯图加特大学太阳能研究所, 1987
②维也纳某处屋顶增建会议室(Falkestrasse 6 Roof Conversion,Vienna,)1983-1988年,蓝天组。
6.4.4-2 维也纳某屋顶会议室增建, 1983-1988
6.4.5 超越现有的建筑构图原理
在20世纪,从传统的角度看,现代主义建筑就是激烈的离经叛道、超越旧规的建筑。
20世纪中后期,出现后现代主义浪潮,向传统建筑作了少许的回归,杀减了当初那种与传统决绝的锐气。
解构建筑好似否定之否定,又从某一角度再创离经叛道的新局面。它不是简单的回到现代主义的轨道上去,
而是带有新的特色。在许多方面它既离开老的传统,也超越了正统现代主义的许多原则。
代表作:①R.Dalrymple,美国圣地亚哥自宅,1986年
6.4.5-1 美国圣地亚哥自宅, 1986
②美国 阿肯色州索恩克朗教堂(Thorncrown Chapl, Eureka Springs Arkansas),1981年,F ·琼斯(Fay Jones)设计
木构教堂。
6.4.5-2 阿肯色州索恩克朗教堂, 1981
③矶崎新,美国佛罗里达州奥兰多迪斯尼集团办公楼(Team Disney Building, Orlando, Florida), 1991
6.4.5-3 迪斯尼集团办公入口
6.4.6 解构派与构成派
解构派与构成派的联系不在解构哲学。
解构派与俄国的构成派前后相差60年,处在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下的解构派与构成派之间的联系主要是在形式或形象
方面的类似性。
6.4.7 古典力学—混沌—解构建筑
建筑师渐渐感到简单、明确、纯净的建筑形象失去了原有的吸引力,公众中许多人爱上了不规则、不完整、不明确、
带有某种程度的纷乱无须的建筑形体。在这个微妙的不易察觉的社会思想意识的演变中,解构风格慢慢地、 怯生生地
露出来,然后慢慢地传开。
代表作:①荷兰格罗宁根博物馆,1995年,蓝天组等设计
6.4.7-1 荷兰格罗宁根博物馆, 1995
②蓝天组,某工厂,1988-1989年
6.4.7-2 蓝天组-某工厂, 1988-1989
6.4.8 盖里的建筑设计作品
盖里(Frank Gehry,1929-)1954年大学毕业,后在哈佛大学设计学院深造。1961年,开设自己的设计事务所, 曾在
多所大学建筑系任教。
盖里的建筑作品在60-70年代前期,与当时盛行的现代主义建筑并无明显的差别。70年代后期开始,盖里的建筑作
品渐渐引人注目。
代表作:①盖里,加州莫妮卡自宅,1978
6.4.8-1 盖里,加州圣莫妮卡自宅(入口), 1978
②盖里,罗约拉法学院(Loyola Law School, Los Angeles, Calif), 1981-1984年
6.4.8-2 罗约拉法学院, 1981-1984
③盖里,洛杉矶加州航天博物馆(California Aerospace Museum, Los Angeles,Calif)
6.4.8-3 洛杉矶加州航天博物馆
④盖里,维特拉家具博物馆(Vitra Furniture Design Museum, Weilam Rhein, Germany)
6.4.8-4 维特拉家具博物馆
⑤盖里,布拉格尼德兰大厦(Nationale Nederlanden Building, Prague), 1994-1996年
6.4.8-5 布拉格尼德兰大厦, 1994-1996
⑥盖里,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汉姆博物馆(Guggenheim Museun,Bilbao,Spain), 1997年建成。
6.4.8-6 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汉姆博物馆, 1997
6.4.9 扎哈·哈迪德的建筑设计作品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1950年出生于巴格达,伊拉克裔英国女建筑师。2004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者。在黎
巴嫩就读过数学系,1972年进入伦敦的建筑联盟学院AA school学习建筑学,1977年从AA Diploma毕业,获得建筑联
盟学院本科学位。
哈迪德的设计一向以大胆的造型出名,被称为建筑界的“解构主义大师”。这一光环主要源于她独特的创作方式。她的
作品大胆运用空间和几何结构,反映出都市建筑繁复的特质。
“扎哈·哈迪德所设计的建筑物是当今建筑在空间产品中占据首位的最有说服力的证明。”
代表作:①扎哈·哈迪德,“峰”俱乐部(Peak,1983年,Hongkong)
6.4.9-1 “峰”俱乐部, 1983
②扎哈·哈迪德,维特拉消防站(Vitra Fire Station,Weil am Rhein, Germany),1993年
6.4.9-2 维特拉消防站, 1993
③扎哈·哈迪德,贝尔基索滑雪跳台,(Bell Kisho ski jumping platform),2002年
6.4.9-3 贝尔基索滑雪跳台, 1978
④扎哈·哈迪德,罗森塔尔当代艺术中心,(Lois and Richard Rosenthal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Art),2003年
6.4.9-4 罗森塔尔当代艺术中心, 2003
⑤扎哈·哈迪德,斐诺科学中心,德国沃尔夫斯堡,(phaeno science centre),2006年
6.4.9-5 婓诺科学中心, 2006
----------------------------------------------------------------------------------------------------------------------------------------------------------------
思考与拓展
1、该时期的各个建筑思想浪潮、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