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重点阐述: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建筑活动概况与城市规划实践,高层建筑与大跨度建筑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筑设计的主要思潮等。
----------------------------------------------------------------------------------------------------------------------------------------
4.1 战后的建筑概况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建筑思潮方面,战后最初的二三十年中西欧和美国继续为建筑的现代化作贡献,日本在现代建筑中
崛起,第三世界国家的建筑也在使现代化与本土地域性的结合中做出了杰出的成绩。
4.1.1 英国
(1)卫星城镇规划。
·从20世纪60年代起,注意建筑设计的多样性和创造地方特色。代表性建筑:中、小学。
图4.1.1 哈特福德郡一所学校
(2)新粗野主义(New Brutalism)
现代建筑在战后形成的力求在建筑形式上创新的支派,20世纪50年代以史密森夫妇为代表。
(3)阿基格拉姆派(Archigram)
60年代以库克为代表,提出未来乌托邦城市的设想,插入城市。
·20世纪60年代建造架空的“新陆地”(New Land),上为房屋,下为机动车交通与服务性设施。
行人不受交通干扰。
4.1.2 法国
(1)应急的重建与城市规划之间的矛盾。
20世纪50年代下半期,通过发展区域与地区规划条例后,在国家资助下建造采用预制装配
的工业体系住宅。
图卢兹·勒·米拉居住区(1961~1966年,设计人Candilis, Josic and Woods)
机动车与行人分流,互不干扰,住宅种类与组合方式多样化。
图4.1.2-1 图卢兹·勒·米拉居住区
(2)1961年,通过限制城市中心发展、将工厂与办公楼迁往郊区,并在巴黎周围发展5个新城
的巴黎改建计划。
代表作:巴黎西郊德方斯新区(La Defence)
(3)战后现代建筑派取代学院派成为法国的主要学派,并在其后30余年引人注目。
图4.1.2-2 巴黎西郊德方斯新区(La Defence)
4.1.3 前西德
(1)设计思想
战后初期走现代建筑道路的主要为20年代现代建筑派中未逃亡国外的老建筑师,巴特宁、
沙龙及卢克哈特兄弟等。
(2)现代建筑:
①柏林爱乐音乐厅(Berlin Philharmonie,1959~1963年,设计人沙龙)
②罗密欧与朱丽叶公寓(The Romeo and Juliet Apartment, 设计人沙龙与W.Franck)
③巴伐利亚发动机厂办公楼(Verwaltung der Bayerischen Motorenwerke,设计人K.Schumntzer)
④西柏林国际会议中心
图4.1.3-1 柏林爱乐音乐厅(Berlin Philharmonie,1959~1963)
图4.1.3-2 罗密欧与朱丽叶公寓(The Romeo and Juliet Apartment)
图4.1.3-3 巴伐利亚发动机厂办公楼(Verwaltung der Bayerischen Motorenwerke,设计人K.Schumntzer)
图4.1.3-4 西柏林国际会议中心
4.1.4 意大利
(1)建筑风格:
①新现实主义(Neo-realism)
主张把目光转向人们每天日常生活中所见所闻的具体现实,用最通俗、普通及像日常交
谈的语言进行表达,反对抽象的,同日常生活无关的东西。
建筑师:罗马蒂布尔蒂诺区(Tiburtino District, 50年代),设计人多尔菲(M.Ridolfi)等。
②倾向于理性的分析和建造技术。
罗马火车站(Terminal Station, Rome,1948~1951年,设计人Calini, Montuore,Castellazzi,
Vitellozzi)
贝拉斯加塔办公楼(Torre Velasca, 1958年完成,设计人B.B.P.R设计室)
·著名建筑师奈尔维(P.L.Nervi)
图4.1.4 贝拉斯加塔办公楼(Torre Velasca, 1958)
4.1.5 瑞典
(1)住宅建设
·住房建筑风格有“人情味”与“地方性”倾向,更朴素并接近传统,被称为“新经验主义”(New Empericism)。
代表人物马克利乌斯(Sven Markelius)、厄斯金(Ralph Erskine)
代表作:
①斯德哥尔摩格伦达新村(SiedlungGrondel,1948~1950年,设计人S.Backstrom、L.Reinius)
②魏林比低层住宅(设计人Hoyer 、Lynndquist)
图4.1.5 魏林比低层住宅(设计人Hoyer 、Lynndquist)
4.1.6 丹麦与芬兰
·丹麦乌尔松(J.Utzon)弗雷登斯堡住宅新村,1962~1963年。
·芬兰建筑师阿尔托,及“人情化”与“地域性”建筑风格。
图4.1.6 弗雷登斯堡一个住宅新村
4.1.7 荷兰
(1)鹿特丹市中心重建:林巴恩步行购物街(Lijnbaan ) 设计人 范登布鲁克(J.H.Van den Broek)、
巴克马 (J.B.Bakema)。
(2)探索城市的基本单元----“形象组团”----组成各种不同规模的既统一又具有个性的居住小区或大区。
代表作:
①亨格洛小德里恩住宅区(Klein Driene in Hengelo,1956~1958年)(Aldo Van Eyck)。
②阿姆斯特丹儿童之家(Children’s Home,Amsterdam,1957~1960年), 设计人范艾克。
图4.1.7-1 亨格洛小德里恩住宅区(Klein Driene in Hengelo,1956~1958年)
图4.1.7-2 阿姆斯特丹儿童之家(Children’s Home,Amsterdam,1957~1960)
4.1.8 美国
(1)战后建筑技术发展。
(2)发展高层建筑。纽约利华大厦、西格拉姆大厦等。
(3)住宅区发展尤其是城郊住宅区。
(4)卫星城镇建设及旧城重建。
(5)对理性主义进行充实与提高----既要重视功能与技术的合理性与先进性,又使形式能取悦人。
(6)20世纪50年代后期,掀起典雅主义之风。
(7)现代主义之后(Post-Modernism)思潮----20世纪60年代末,批判现代建筑的理性原则、
提倡自由地引用历史符号的设计倾向。
(8)代表作:L.康设计的加利福利亚索尔克生物研究学院。
图4.1.8 加利福利亚索尔克生物研究学院(1958-1965)
4.1.9 巴西
(1)建筑形式现代化,但形成拉美国家建筑风格—
(2)曲线形体及变化的遮阳板。
(3)1957年,巴西新都巴西利亚建设。
规划方案设计人科斯塔(Lucio Costa);三权广场与总统府(1958年)设计人尼迈耶。
图4.1.9 三权广场与总统府外观(1958)
4.1.10 日本
(1)战后日本建筑的发展:恢复期(1945-1950),成长期(1950~1960),发展期(1960年以后)。
(2)20世纪60年代起,筑波科学城、关西科学城、新宿副中心的规划建设。
(3)代表作:丹下健三设计的广岛和平中心纪念馆与纪念券门。
(4)公共建筑:前川国男设计的东京文化纪念会馆、京都文化纪念馆,受柯布西耶设计手法影响。
代表作:①日本京都文化会馆
②东京中银仓体大楼(1972年),设计人黑川纪章。
图4.1.10-1 日本京都文化会馆
(5)新陈代谢派
·建筑类型、建筑技术或设计手法均进入西方先进建筑行列。
·建筑风格受到柯布西耶及赖特助手雷蒙的影响,也探讨传统手法在新建筑上的运用。
图4.1.10-3 东京中银仓体大楼(1972)
4.1.11 前苏联
(1)·战后时期
把高大雄伟与繁琐装饰认作是显示比资本主义制度优越和富裕的象征,把从俄罗斯文艺复兴
到折衷主义艺术形式视为社会主义的民族形式。
代表作:①莫斯科古德林斯基广场(1950~1954年),设计人M.Posokhin等。
②莫斯科奥斯坦丁电视塔(Teletower in Ostankino,1960~1967年),
设计人:尼基金,布尔金等。
图4.1.11-1 莫斯科古德林斯基广场(起义广场)上的高层建筑
---------------------------------------------------------------------------------------------------------------------------------------
4.2 战后的城市规划实践
4.2.1 20世纪50年代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1)印度昌迪加尔
(2)巴西新都 巴西建筑师科斯塔竞赛中选。
图4.2.1 场地加尔1951年规划平面
图4.2.1-2 巴西利亚城市总平面
4.2.2 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1)城市规划成为一门高度综合性的学科,规划理论更加科学与现代化。
·多核心的特大城市或大城市连绵区成为当前世界大城市的发展趋势之一。
·1977年12月,在秘鲁首都利马召开国际建协会议,总结1933年《雅典宪章》----“城市规划
大纲”公布以来40多年的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提出城市规划的新宪章。
·《马丘比丘宪章》,指出城市规划与设计在新的形式下应该有新的指导思想来适应时代的变
化,不仅要看到经济、技术因素,还要看到人、社会、历史、文化、环境、生态等因素。对
区域规划、城市增长、分区概念、住房问题、城市运输、城市土地使用、自然资源与环境污
染、文物和历史遗产的保存和保护、工业技术、设计和实践、城市与建筑设计等都提出建设
性的意见。
·巴黎德方斯A区规划
图4.2.2-1 德方斯A区规划
(2)古城和古建筑保护
·1964年《威尼斯宪章》----保护历史性城镇。
·1972年11月联合国通过“保护世界文化与天然遗产公约”。
·对古城和古建筑的保护扩大到文物环境的保护。
(3)对未来城市的设想
空间城市、插入式城市、行走城市、海上城市、海底城市、摩天城、吊城、地下城市、山
洞城市、沙漠城市、太空城市、外星城市、仿生城市。
-----------------------------------------------------------------------------------------------------------------------------------------
4.3 高层建筑、大跨度建筑与战后建筑
4.3.1 高层建筑
(1)高层建筑发展过程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电梯发明与新材料新技术----高层建筑不断出现
·20世纪60年代以后----新的结构体系----高层建筑出现新的高潮
高层建筑发展的特点:高度增加,数量增多,造型新颖。
(2)50年代以后的高层建筑活动
·“板式”风格:平面形式一字形、T形、H形、弧形。
①1950年纽约联合国秘书处大厦,39层,设计人哈里森(W.K.Harrison)等。
②1952年纽约利华大厦,24层,SOM建筑事务所设计。
③1956~1958年纽约西格拉姆大厦,密斯凡德罗设计。
图4.3.1-1 1950年纽约联合国秘书处大厦
图4.3.1-2 1952年纽约利华大厦
图4.3.1-3 纽约西格拉姆大厦
·塔式----减少风荷载的影响,平面形式三角形、方形、矩形、圆形、多瓣形、Y形、十字形。
①1964~1965年芝加哥马利纳城大厦(Marina City),60层,117米高,设计人:戈德贝瑞(Bertrand Goldbery)
图4.3.1-4 芝加哥马利纳城大厦(Marina City)
②1979年亚特兰大桃树中心广场旅馆(Peach-tree Center Plaza Hotel, Atlanta)设计人:波特曼(Portman)
图4.3.1-5 亚特兰大桃树中心广场旅馆(Peach-tree Center Plaza Hotel, Atlanta)
(3)高层建筑的结构体系
·钢结构体系:
A.剪力桁架与框架相互作用的体系;
B.有刚性桁带的剪力桁架框架相互作用体系;
C.框架筒体系;
D.对角桁架柱筒体系;
E.束筒体系。
·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
A. 抗剪墙体系;
B. 抗剪墙框架互相作用体系;
C. 框架筒体系;
D.套筒体系。
(4)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高层建筑
①标志性----城市的主要标志
美国费城自由之塔(The Liberty Tower,Philadelphia, 1984~1991年)
设计人建筑师 H.杨(Helmut Jahn)。
②高技性----体现高科技时代的特点
香港新汇丰银行大厦(1979~1985年),设计人 N.福斯特
③纪念性----隐喻或象征,取得永恒的纪念形象
东京都厅舍,1991年,丹下健三设计,由3座建筑组成,1号办公楼48层,高243m,2号办公
楼34层,7层高市议会大楼。
④生态性----注重自然环境等因素
达摩拉办公楼(Dharmala Office Building, Jakarta,1990年),设计人P.鲁道夫(Paul Rudolph)
图4.3.1-6 美国费城自由之塔(The Liberty Tower,Philadelphia, 1984~1991)
图4.3.1-8 东京都厅舍(1991)
图4.3.1-9 达摩拉办公楼(Dharmala Office Building, Jakarta,1990年)
⑥文化性----表现文化历史特征----后现代主义惯用的手法
路易斯维尔休曼那大厦(The Humana Building, Louisville, Kentucky, U.S.A.1985年),设计
人格雷夫斯(Michael Graves),27层。
图4.3.1-10 路易斯维尔休曼那大厦(The Humana Building, Louisville, Kentucky, U.S.A.1985)
4.3.2 大跨度与空间结构建筑
(1)社会的需要,新材料与新技术的应用。
(2)结构形式:
A.梁架屋盖
B.桁架屋盖
C.钢筋混凝土薄壳
①意大利都灵展览馆,1950年建造,工程师奈尔维(P. L.Nervi)设计,波形装配式薄壳屋顶。
②意大利罗马小体育宫,1957年建造,工程师奈尔维(P. L.Nervi)设计,网格穹窿形薄壳屋顶。
图4.3.2-1 意大利都灵展览馆,1950
图4.3.2-2 意大利罗马小体育宫,1957
D.钢筋混凝土折板结构
巴黎联合国教科文总部(UNESCO)会议厅屋盖(1953~1958年),奈尔维(P. L.Nervi)设计。
图4.3.2-3 巴黎,联合国教科文总部会议厅
E.悬索结构
美国罗利市牲畜展赛馆(Arena, Raleigh, N.C.),设计人Matthew Nowicki、Fred Severud, William H. Deitrick.
图4.3.2-4 美国罗利市牲畜展赛馆(Arena, Raleigh, N.C.)
F.张力结构
1967年,蒙特利尔世界博览会西德馆,设计人古德伯罗(Rolf Gutbrod)和奥托(Frei Otto)。
图4.3.2-5 蒙特利尔世界博览会西德馆
G.悬挂结构
美国明尼苏达州阿波利斯联邦储备银行(Federal Reserve Bank of Minneapolis,Minnesota, 1972年。
图4.3.2-6 美国明尼苏达州阿波利斯联邦储备银行
H.活动屋顶
美国匹兹堡公共会堂,1961年建成,直径127m。,钢屋顶可开启。
图4.3.2-7 美国匹兹堡公共会堂
J.钢空间网架结构
K.金属管空间网架结构
L.充气结构等
-------------------------------------------------------------------------------------------------------------------------------------------------------
思考与拓展
1、该时期的城市规划理论。
2、建筑工业化的相关特征。
------------------------------------------------------------------------------------------------------------------------------------------------------
巴黎联合国教科文总部(UNESCO)会议厅屋盖(1953~195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