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蕴瑜课堂
登录
  • 首页
  • 分类课程
    大学城校区 [090] 学生工作处 [093] 保卫处 [095] 教师发展中心 [101] 机电工程学院 [102] 自动化学院 [103] 轻工化工学院 [104] 信息工程学院 [105] 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 [107] 计算机学院 [108] 材料与能源学院 [109]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110] 外国语学院 [112] 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 [118] 生物医药学院 [119] 集成电路学院 [131] 创新创业学院 [133] 体育学院 [134] 实验教学部 [135] 通识教育中心 [137] 生态环境与资源学院 [138] 环境生态工程研究院 [142] 图书馆 [145] 网络信息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149] 工会
    东风路校区 [113] 艺术与设计学院 [116]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130] 继续教育学院
    龙洞校区 [106] 管理学院 [111] 数学与统计学院 [114] 法学院 [115] 马克思主义学院 [117] 经济学院
    揭阳校区 [140] 先进制造学院
    番禺校区 [120] 国际教育学院
  • 教师建课指南
  • 数据统计系统
  • 文件库
  • 教师申请课程
    一键建课 申请课程 申请列表
  • AI工具
  • 更多
  • 简体中文 ‎(zh_cn)‎
    简体中文 ‎(zh_cn)‎ English ‎(en)‎

    课程信息

    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导论

    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导论

    课程类别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

    《专业导论》课程是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引导课程,也是大一新生认识和了解本专业是什么、学什么、怎么学、做什么、未来干什么的一门重要的认知课程。在专业认证的标准要求下,《专业导论》承载着重要的引导和认知功能。本课程自开设以来,每年有80名左右的学生必修此课程,经过近十几年的积累和沉淀,形成了自己的课程特色和并积累了一定的课程教学基础,获得了学生的青睐和好评。任课教师在十几年持续的教学活动中不断深化教学内容、加强课程教学改革,形成了基于课程理论教学与教师科研项目的有机融合的特点,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如下:

    (1)新形势下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定位问题亟待进一步解决。本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学内容涵盖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领域的各个环节,包括专业定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专业发展、未来技术需求等内容。学生经过高考步入大学,对专业的认知和了解相对缺乏,对专业未来发展、社会技术需求、未来发展定位等缺少系统和的理解,具有迫切了解本专业的信息需求。如何对课程体系进行梳理,满足学生的专业认知需求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双碳背景下专业培养目标的需求需要进一步明确。双碳发展背景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需要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在民用建筑处于下行发展的新形势下,民用建筑对本专业的环境控制和能源供应需求在逐渐下降,工业领域的节能提效和双碳发展要求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电子芯片业、生物制药业、精密机械业、智能机器人、系能源等产业的急速发展对本专业人才提出了新的培养需求,高洁净净化空调技术、能源高效利用技术、低碳减排技术、恒温恒湿控制技术、新能源利用技术等对本专业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人才培养的目标应紧密结合国家和社会的需求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新的产业发展对本专业培养目标的需求见图2。

    (3)双碳产业发展新形势下课程体系的调整。在节能提效和低碳减排的产业发展背景和形势下,在培养目标调整的情况下,本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需要根据培养目标进行优化调整,以满足产业发展的新的技术和人才的需求。《专业导论》课程承担着大一新生了解和熟悉本专业课程体系的认知功能,本专业双碳发展背景下课程体系构成特点如下:

    (4)人工智能与专业技术发展的融合。在人工智能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如何适应人工智能的发展,并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与人工智能有机融合基础上,探索并形成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技术发展方向,并结合工程应用和技术发展趋势提出本专业的研究目标。现有的课程体系和教学知识点多偏重于传统的理论教学,缺少与人工智能的融合,探索性能力培养和认知实践平台的不足,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对知识融合、交叉、创新、智能化的探索性思考偏少。因此,如何实现专业发展与人工智能的有机融合,拓展专业智能化发展方向,提升学生的探索性认知兴趣,使学生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是课程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教师: 杨晚生

    点击进入该课程


    页脚(左)

    版块

    “蕴瑜课堂”取自我校前身主体广东工学院第一任院长麦蕴瑜之名。麦蕴瑜,我国著名水利专家、南沙接收专员。
    “蕴瑜”有收藏积累美好事物之意,寓意着我们的教育目标是不断向学生传输知识,让他们不断地积累能力。
    “蕴瑜课堂”提供教学、学习与教学管理“一站式”服务,是高水平在线课程学习平台。蕴瑜课堂实现与多种信息化平台对接,实现利用教学大数据对学生进行跟踪反馈,具有功能插件多样、数据跟踪详细、开源式、扩展性能优异、维护简单等优点。

       电话:

       邮箱:courses@gdut.edu.cn

    页脚(右)

    版块

    蕴瑜小课堂

    蕴瑜小课堂

    问题反馈

    问题反馈

    Copyright © 2024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All Rights Reserved

    您尚未登录。 (登录)
    ‎数据保留摘要‎